沙耆生平

五、历次画展及经济情况

    郭凤西

1) 画展及画评

沙耆在比利时的画展也不是一炮而红的。从学生时代他就参加一些学生展览性的活动。画展也是从中国题材,或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开始,渐渐进入欧洲人的领域,打入主流社会。从下面的几篇评语文章,可以看出他是怎么样的一步步走过来的。

1941年2月巴尔杜诗(Georges BALTUS)为小画廊(La PetiteGalerie)

        个展写的评语:

首先对沙耆的身世、生长的环境作了细致的介绍:然后说到中西文化的交流,认为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不断在欧洲出现,引起艺术家的兴趣;另一方面,中国的帝王们对于欧洲的艺术也极为欣赏和引进。文化艺术的交流不仅能提升各自的品质,并能导向一个超然的艺术世界。

于是他说:

[从沙耆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艺术家并不因接受了外国的训练而放弃自己传统的优点。在他的水彩画中,从人物、鸟兽,到自然景观,我们震惊于他那高度的技巧、以其惯用的手法、精确地点中要害、而从无失闪。

[在他的静物画中,我们又会发现他这种冲突的融合;在画面上是激情和审慎的融合、粗犷和细腻的融合;在用色上又是光亮与暗淡的融合。面对这样融合、调协的作品,我觉得这个中国艺术家,他发现了一个第三空间,他的作品就成为一个见证,见证了一个超然的艺术领域的存在,没有疆界的艺术世界。

[沙耆的父亲喜欢说"当人们感到孤独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儿女;由于目前中国的灾难、比利时的灾难,沙耆满怀孤独与无助,他把内心深处的中国情结,虔诚地表现在作品里。

我深信布鲁赛尔的民众,看到这些中国绘画,会有同样的感应,正如沙耆把心交付给我们比国的老师一样。

这次展出的作品有国画"青山白水断诗魂"、"唐代的乐舞女"、"猫"等。

1942年3月 他在同一画廊(La Petite Galerie)开个人画展,史蒂凡(Stephane Rey)为他写的评论是这样的:

他介绍完沙耆的出身、背景,也说到中西文化交流互利的意义。认为沙耆在内心深处蕴藏着性格上和中国传统中的各种内涵;但在接触到西方的文化艺术,尤其是直接接触到西方伟大的艺术家,诸如:Velasquez、Rembrandt、Goya等人,再加上显示环境中学到的新的表达方式,这些冲击和震撼,使他的画风转向一新的境界,那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欢呼和歌颂。

[沙耆的艺术风格认真严谨并且有着深刻的含义。他深入大自然,去了许多前人未及的地方,这正是宋朝以后的艺术家们所缺少的。直接与大自然生命的接触能给予他所要的一切。

[对于沙耆来说,大自然是一切神奇的源泉,他花了许多时间细致地观察,但也陷入了沉思:人类在天空、海洋、山脉、河流及其它大自然事物面前是那么渺小。花朵、树木、小草、可爱的动物或是宗教仪式都可以作为活的主题。同时也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礼拜。沙耆的艺术最为明显地表现出对欧洲艺术的借鉴,使他拥有了十分特殊的品味。

[中国的妇女、儿童、庄严神秘的达官显贵都单独或几个一起出现在秀丽的场景中。民间故事、宗教仪式和民间(艺人)表演的场景也出现在画中。

沙耆技艺高超,这是他长期刻苦练习的结果。他的画表现出他令人困惑的想法。他独创的精细的着色法令人惊奇。极富想象力和表达力的沙耆把我们带入一个充满东方梦的世界,那里耸立着贴着琉璃瓦高塔;那里荷叶随着蜻蜓的抖动摇摆着;那里长满青苔的石狮张着嘴巴和愤怒的双眼,坐在寺庙门口站岗放哨。

这位年轻的大画家前途一片光明,没有人怀疑,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扬名欧洲,就像不久前的另一个亚洲人 Foujita 一样。

滕田、傅士达(Foujita 1886-1968)是当时极负盛名的欧洲画家、画猫的圣手,他来自日本,在巴黎成名。他的画是以西洋的技巧、东方的诗意和细致、享誉欧洲画坛。史蒂凡的称誉,怎不令一个青年画家兴奋!

这次画展(1942年3月)虽被如此赞许,但展出的作品仍是以中国题材争胜。诸如:寺庙前的狮子;中国婚礼"拜天地";以及"观音菩萨"之类。

但是渐渐地,他的题材转移到身边的比国事物,就完全溶入了西方的主流社会。1945年10月,史蒂凡是这样写的;

[这个中国来的青年画家,在我们这里已经站稳了脚步。他优秀的作品、横溢的才华、旺盛的进取心,以及特殊的艺术家气质,使他赢得了一致的赞赏和好意。

[沙耆,我们无须再争论了,对他的作品我们可以评头论足;但却无法再漠视。我们认识沙耆是从他以前、那些富有东方色彩的作品开始:他的花卉、庙宇、民间的街头戏等等,那时他以天才的妙笔,熟知的画题,大胆的勾勒出一种惊人的和谐。

[可是今天他展示给我们的作品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水彩画竟像魔术般的自然、流畅。他画的都是我们这里的景物--尤其是莫斯河(La Meuse)--或者极其简单的场景,城市中的公园等等。他用一种及其少见写实手法、审慎地、均匀地,描绘出我们本地的风光。

这些作品,看似平常;但是及其深邃,它们将会使真正的行家着迷]。

会使真正的行家着迷",七十年代初期,台湾的一位画家来皇家艺术院进修。他在拍卖场看到一幅沙耆的画。他说:[第一眼我就醉了]。签名是洋文"SADJ",还以为是阿拉伯人或日本人,但看来看去总觉得和自己有点渊源,从此就成为"沙迷" 。 

 2)画展与卖画

沙耆从家中出来的时候,带来一笔学费。那时他父亲沙松寿的事业很兴旺,给他带上两三年的留学费用是正常的。史蒂凡觉得沙耆有一份奖学金,这也非常可能,他的学习成绩那么好,应该得到庚款的奖学金,吴作人当年也拿过的。这个奖学金比利时有个委员会管理,可是实际上决定权在上海的比国领事郝斯(Hers)手里。沙松寿在上海很有办法,这个关系也拉得上的。

再就是给人画像也有不错的收入。所以沙耆在经济方面至少是没遇到困难;至于真正的卖画挣钱,还是毕业以后参加或举办画展。据史蒂凡记忆,沙耆的画卖得很好,大概每次画展都能卖光。

可是画展的费用也很高,比如配一个50x40cm画框也要250FB。1942年3月,他在小画廊开个展,光是配框帐单就五千多比法郎;再加画廊租金、卖画的提成等等;一个初出茅庐青年画家在知名的画廊开展览条件就更苛刻。所以画展开得很成功,佳评如潮,画也卖得不错;到结帐的时候才发现剩不下几文,画家常有被剥削的感觉,沙耆和画廊老板也打过官司。

画家除了开画展卖画,还可以在卖画的店中寄卖。杜松道大街十四号(14,Avenue de la Toison d'Or)有个书店(A Bruyninckx,Tableaux)替沙耆卖了三幅画,条件是这样的:每幅卖价一千二比国法郎,三幅三千六,画店抽百分之十二:432FB,很不错了。

德军占领时期,文化活动照常,画廊的生意兴隆是有道理的。文化活动可以给占领的人民精神上的慰抚,并且有安居乐业的表象。所以占领军对开画展给予各种方便和鼓动;其次,打仗的时候生活物资奇缺,商人与德军勾结,走私日常生活用品,很多人口袋里有不少黑钱,拿去买画既附庸风雅,也是一种投资。

至于画的行情差别很大。沙耆的画开始在小画廊展出,五百到一千比国法郎(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就买到了。巴斯俭的起码一两万,傅士达(滕田Foujita)的画得好几万,名画家的画几十万,上百万的都有。这对一个充满希望的青年画家是多么大的诱惑!

我们要了解一下当时的一般物价、生活水平,才能体会到一张画的相对价值。1942年8月沙耆在疗养院住了一个月,全部医疗费用是1554FB;一个公教人员的薪水也不过这个数目。

战争结束以后,欧洲复兴重建,社会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他到处旅行作画,参加展览。他苦心等待的那一天就在眼前;傅士达(滕田 Foujita)第二又算什么,他要直追毕加索哩!

以下是历次画展或邀请参展的顺序 :

1940比利时建国百周年纪念馆与毕加索同台展出 Atomium avec Picasso

1940 /06 杜松道画廊与匈牙利画家德立克联展 Galerie de la Toison d'Or

1941 11/ 01 建国五十周年博物馆 Musee Cinquantennaire

1941 21/02-06/03 小画廊La petite Galerie

1941 05/04-30/04 列日市欧洲艺术中心第三界联展,五位艺术家联合展出沙耆以九幅中国画参展 3e ARS-EUROPAE,Liege Salon rose et or, Hotel Central,Place de la Requblique Francaise 2, 

1941 23/04 邀请去安特卫埠展览的信 Guillaume Campe

1941 24/12 请沙耆提供十二幅画参加联合展出的邀请函

Les Amis du Musee des Beaux-Arts de Namur 1942 10/01-23/01 文艺复兴画廊 Galerie La Renaissance v1942 06/03-19/03 小画廊个展 史蒂凡写评语 吹笛女为皇后收藏

1943 06/01-15/01 杜松道画廊 Galerie de la Toison d'Or 个展

1944 07/09-22/09 摄政画廊Galerie le Regent 个展 Direction B-MERTENS

1945 10/02 比国美术院长Decat 主办

1945 18/05 -30/05 杜松道画廊个展 A.BRUYNINCKX

1945 05/10 -18/10 小画廊个展 "雄师" 赠祖国

1946 22/03- 伦敦路易卡奴Louis Cheno回信确定在伦敦的展览条件

上面的清单有待查证的地方很多;除此之外也有漏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