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良
陈修良文集
1983.06.06
沙耆是40年代誉满比利时的著名爱国画家。1946年10月他由欧洲回国,由于种种原因被埋没在故乡浙江鄞县塘溪公社沙村达三十余年之久。他的老师,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对沙耆的画评价很高,他说:"沙耆在塑造形体时,善于用大块的面来表现体积感,画得比较扎实,很少用华丽闪光的色彩,喜欢用灰调子,但却能表现本质的东西。"徐先生的夫人廖静文以为沙耆已经逝世,她在回忆徐先生写的《徐悲鸿的一生》中写道:"沙耆不幸早逝,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可是这位徐先生的学生、非常杰出的优秀画家并未逝世,还健康地活着,而且多年来继续不断地在绘画、雕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照耀下,他的作品像"出土文物"一般,又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了。今年5月18日至24日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协浙江分会、浙江文化会堂四个单位联合举办了"沙耆画展"。中国美协主席吴作人先生题字。在这个光彩夺目的展览会上展出了三十八幅沙耆的早期作品。这些作品是沙耆母亲生前赠给浙江文物保管委员会收藏的。至于沙耆由国外带回的数百幅名作则在"文化大革命"时被一群无知的"造反者"当作"资产阶级文化作品"付诸一炬,实在令人痛心至极。这许多油画、素描中有很名贵的国内少见的巨幅人体写生画,以及在比利时展出时曾被国际上有名画家鉴定过的许多优秀作品,这的确使人"非常遗憾"的。幸而沙耆现在还健康地活在人间,他还能画出更多更美丽的画面为祖国争光,为人民文化生活增加光辉。
沙耆生于1914年浙江鄞县塘溪公社沙村,他的父亲沙仔甫爱好中国画,他在家庭的陶冶下,自幼酷爱绘画艺术。1932年他进了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与堂兄沙季同(前浙江省省长沙文汉的五弟,画家)在美专时同学,他们二人均是学油画的优秀学生,沙耆犹为高超。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上海发动了有名的"一二八"淞沪战争,沙耆出于一片爱国真忱参加了反帝同盟,因散发抗日爱国传单被法租界巡捕房拘禁一个月,后经其父营救,释放回浙,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他不得已匿居于杭州一个亲友家中。后来他去南京,改名沙耆(原名沙引年),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作旁听生。由于徐悲鸿先生的欣赏,他把沙耆、沙季同两个学生都放在"中大"旁听,加以精心的培养。徐先生说,旁听生中往往出人才,他对沙耆的画,特别欣赏。1936年徐先生介绍沙耆去比利时留学,进了皇家美术学院学画,从该校大画家勃司梯(A.Bastien)为师。沙耆于1939年毕业,成绩非常优异,在比利时美术宫举行授奖礼,他的油画、雕塑、素描皆获第一名奖,并获得了艺术界不易得到的"优秀美术金质奖"(金质奖保存下来了),由比京市长马格思亲自发奖,引起比国美术界的惊异与重视。那个时候正值欧洲第二次大战,希特勒横行于欧洲,中国正在抗战,东西方交通阻塞,沙耆只好留在比利时继续学习。1940年春他参加了比京的阿特利亚蒙展览会,参加展出者有许多欧洲著名大画家,如毕加索等。沙耆在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并写了中山先生遗嘱中一句话:"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使留比的侨胞们一致赞扬他"为国争光"。后来德军占领了比利时,沙耆枯坐斗室中专心作画,为了表示对法西斯侵略的仇恨,他画过一幅"刑场附近的菜场",成为布鲁塞尔的名画。这个刑场是德国法西斯蒂屠杀波兰人的地方,在菜场买菜的妇女面黄肌瘦,表情悲哀,看了后使人对法西斯蒂引起无比的愤怒。1940年比利时在德军占领下,沙耆曾与匈牙利画家德立克合开了一次美术展览会于督阿崇道会场。比京大报好评四起,1941年他又在毕低格力地美术馆展出他的作品,各报评誉更多。1942年1月11日在纪念比国美术馆成立五十年时,他又举行了一次画展,比国皇后伊丽莎白亲自选购沙耆杰作"吹笛女"一幅,珍藏在皇宫内。1945年2月10日在比利时美术学院院长特卡尼主持之下,开了一次盛大的画展。这次展出的油画中有欧洲各大画家的名作,日本旅欧大画家藤田也有作品展出,沙耆的画展出后,人们一致赞扬为优秀作品。1945年10月10日,他又在北京美术馆开了一次个人画展,画了一幅"雄狮"以象征伟大的中国人民击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比利时晚报评论道:"此画增加中国的光荣,在此展出,尤足体现中比两国的友谊。"在这次画展中沙耆有许多动物、人物的油画,晚报写道:"沙耆用笔如神,令人想起中国古代佛教美术的影响,沙耆堪称为卓绝的动物画家。"
1946年10月31日沙耆搭法国邮船桑对号到上海,可是阔别十年的祖国陷入了内战的烽烟中,以致弄得他妻离子散,不胜痛苦,又因老父早已逝世,惊闻噩耗,他更悲痛万分,神经受了重大的刺激,他不能应徐悲鸿先生的邀请,前去担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之职,只得回故乡去休养。当时的国民党反动当局是不爱艺术的,就让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的大油画家抱病幽居于穷乡僻壤中,饱尝生活的苦难。
中国解放初期,比利时的一个艺术代表来到中国访问,一位画家向周总理盛赞沙耆的艺术成就,但无人知其行踪,后来周总理问了徐悲鸿先生,方知沙耆在沙村养病。周总理特地通知中央统战部函告浙江统战部对沙耆的生活要妥为照顾。由于党与政府的关怀,一代大画家沙耆得以安居乡间养病作画。谁知平地起风波,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江、林反革命集团指使其部下,克扣沙耆的生活费用,不给任何工作的条件,甚至侮辱他为"寄生虫"。又借口沙耆是沙文汉的堂弟(沙文汉原浙江省省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一发加以歧视与人格污辱,沙耆更加陷入了困难境地。他自知无法再为祖国争光,但他丝毫没有灰心丧气,他还是奋不顾身,日夜绘画,捱过了最苦难的日子,没有中断过他的艺术生活。当然他得不到应有的绘画工具,无钱去买画布与油墨,他只好用毛笔作画,有时干脆用木炭代笔。没有纸,就利用旧报纸或废纸作画纸用,谁给他纸与笔,他就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山水、静物。这样大小不等,各种各样的素描或水彩画,不知道有多少散在乡间,现在还待去征集。
党的十二大以后,由于强调了文化艺术的重要,知识分子的政策问题也上了议事日程,沙耆终于逐步被人们注意了。我与沙耆在30年代是一个老战友关系,又同他有亲属的关系,当我自己"解放"之后,我打听到了沙耆的遭遇,就主动写信给宁波地委统战部与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莫朴同志,请求他们重视沙耆的问题,要求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发扬中国的艺术。浙江文物保管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博物馆的同志们多方设法找到了沙耆的旧作,又承蒙热心的修补者,用了极大的精力,才把破损不堪的几十幅油画,修补一新,在五月间正式在杭州展出稀有的艺术作品。人们认为这是"出土文物",特别珍视。我有幸躬逢其盛,得以参与观摹,感慨万状,无法言喻。我庆幸沙耆的名作重见天日,他的灿烂夺目的创作,永远在祖国的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更高兴的是沙耆虽然年近古稀,但仍矫健如昔,他仍能很快地绘画。5月16日他为我画了一幅像,仅费时三小时,可谓神速。据行家的评议是:此画不减当年的色泽,人像栩栩如生,不愧出于名家之手云。
展览会闭幕后,举办单位召集了艺术界著名人士,开了一次座谈会,公认沙耆的画是属于中国第一流的。希望把他的画在各地展出,以推动国内油画事业的发展。这次展览会是成功的,令人耳目一新。沙耆的画是现实的,这一特点,是很宝贵的,他的画展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功,祖国有这样的画家,应感到光荣。
注:沙耆从师徐悲鸿先生,1936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39年获得比利时"优秀美术金质奖",二战结束后回国,因病长期住在鄞县沙村老家。1983年5月在浙江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沙耆画展,展出 一批他的早期作品,作者对此举一直积极促成与支持,为此写了本文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