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耆研究

绚丽的生命之花 ——沙耆的油画

 

   卢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2月

分类号:BF64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2月/23日/第008版/

美术

 

提起老画家沙耆,我的心就很难平静。一个难得的绘画天才,偏又命运乖张,得了精神病,长期被人遗忘。由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沙耆画展3月1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沙耆的100多件作品即将呈现在北京观众面前,而这位垂暮之年的老画家,正在医院养病,已无法亲临展示他一生作品的盛会。

 

沙耆,是个传奇式的画家。1914年生于浙江鄞县,从小就显露出绘画天赋。三十年代毕业于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两次获金质奖章,作品为比国皇后收藏。出众的艺术才华为西方同行称道。正当他风华正茂时,患了精神分裂症,于1946年回国养病,在老家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从1981年开始,沙耆的创作进入新的旺盛时期,直至1997年脑中风,才放下手中画笔。1983年,沙耆早年的画曾先后在杭州、上海、北京展出,评价甚高。但由于沙耆长期患病,蛰居浙江农村,至今知道沙耆的人不多,见过沙耆作品的人更少。

 

1997年秋,我在浙江美术学院舒传曦老师家里,第一次见到沙耆先生的画。那是几张沙老晚年油画的印刷品。尺寸不大,十六开,可印得十分讲究。一眼望去,画面形象不显,用笔粗拙,色彩斑斓,隐然有序。见到这样脱俗形似、涂鸦式的大手笔,随心所欲的自由画风,我激动不已。两个多年末见的白发苍苍的老同学,兴奋得像小孩子一样,坐在一起欣赏沙老的作品。探讨、赞叹,直到深夜。

 

沙耆的画,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得益于坚实的造形基础,又有很高的天分。我们特别看重沙老的创作心态。患病之后沙老摆脱了许多理性的束缚,画画纯属自己爱好,爱怎么画就怎么画,不想让人叫好,也不为参加展览,更不会去迎合画商的口味。正是这种毫无功利、专而不杂的心态,使沙老的画不近凡俗、动人心弦。这是理想的境界,然而,又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沙老一样无拘无束、随意挥洒?我们开玩笑地说:除非我们也疯了!常人的理性框框太多,瞻前顾后,太容易受时尚的干扰,为私心杂念所左右。谁能做到像沙老那样纯真、专注,除了画面心无旁鹜呢?

 

沙耆早年的作品师承比利时学院派大师。用笔豪放、色调沉稳、层次丰厚。显示了画家过人的天赋和运用色彩状物抒情的出色才能。人们赞赏沙耆功底深厚的早年作品,更惊叹沙老晚年大气、脱俗的半抽象画风。那些九十年代的精彩之作,是中国现代油画中的瑰宝。

 

在世纪之交,介绍这位被长期遗忘的老画家,研究沙耆的作品和他的嬗变过程,获得的启迪,必将有益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