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

 

 

 

【名称】 沙村远眺

【评析】 沙耆的画总带有浓重的个人标记,即便风景画也是如此。故乡鄞县沙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往往是每个漂泊的旅欧学子魂系梦绕的对象,归国后沙耆则更为珍爱、眷恋这片以前只浮现在梦中的土地。这幅鸟瞰式沙村风景即是在他居住的"黎斋"旧居的后山坡上绘制的。有一条清亮的梅溪蜿蜒流过的沙村,地处山坳盆地,因此站在后山坡上,沙村鳞次栉比的屋宇和阡陌纵横的田地以及对面青色的群山,都尽收眼底。青瓦片片的村庄大部分被山坡上的绿树掩挡,并不惹眼,所以仅出现在沙耆油画的右下方。面对这幅作品,观者视觉注意力往往被山下笔直或弯曲的道路以及道路延伸的尽头--叠峦起伏的青山所吸引。而青山的中心位置正是1938年长眠于此的沙耆父亲沙松寿先生的美穴地。沙松寿,字仔甫,曾行医、经商、执教,得邻里爱戴。20年代在沙村上坎旧宅地翻建新屋"黎斋",并为沙耆争取了稳定生活和求学条件。他对独子沙耆的学业尽心尽责,在沙耆遭逮捕后,积极营救,并送至徐悲鸿处求学,后支持其自费赴欧留学。等沙耆回国时,恩父早已不在人世。只见母、不见父的沙耆对父亲去世的事情应有所了解,虽然有时在理智上并不十分清楚并接受这一事实。沙耆其实秉持着传统的伦理观念,未能尽孝的负疚感应是存在的,而儿子天行绕膝于前的感觉,更增添了他对恩父的怀恋,这种真切感受移情至这幅开朗中有一丝低沉的典型佛兰德斯画风的风景画中,即成为观者能觉出的艺术家在风景再现中默默加重的情感份量。天空的色彩原来较灰,1982年沙耆被请到杭州浙江省博物馆修补以前捐赠的三、四十年代的油画,陪伴他的学生余毅请他在这幅画上先试试。而当时沙耆的色彩观念已有很大变化,结果一上手就迅速用接近湖蓝的新鲜色彩覆盖了画面上的整个天空,天色顿时清朗,原来画中沉郁感几乎消失殆尽。大家见此出乎意料的行为,急忙叫停,于是这幅作品就保持当时这种修改后的模样,直至今日。而且,现在的沙村也换了环境,站在同样地方,一道巨大的明晃晃的水库大坝横亘眼前,将原来的沙村一劈为二,半个村子连同阡陌田地都拦在大坝后水库的水底。昔日风景不再,只得在沙耆这幅画中追寻、凭吊。 作品分析: 这幅率真、壮观的故乡风景,是写生基础上,画家对熟稔于胸的景观作亲密的个人化直接接触的结果。除了村庄的青瓦大部分掩映在绿树的枝叶间,其他景物都在豁然开朗的视野中一览无余,表现出他对故乡风物对无所掩饰的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沙耆凭借对一组水平景物带即树林、乡村田园、青山和有云的天空的悉心描绘,强化了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烈情感。敷色细致、条理清晰的田地,在色块粗犷的大山衬托下愈显抒情诗意。自然的细节经过未经雕琢的色彩运用和快速的笔法,引出一种情绪化的瞬间气氛。细直或蚕丝般弯曲的小路呈现为明亮的的黄色线条,活泼生动。青山与前景中的树林相呼应,使树冠产生一种奇妙的上升感。这些微妙的效果,使风景保持了一定的清新度。

【图像属性】 布面油画

【尺寸】         80.4x100.2 cm

【年代】         1948

【现存】          私家收藏

【款识】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