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

 

 

【名称】 1994年的自画像

【评析】 严善錞在《文化潮流与艺术价值--观沙耆油画有感》一文中说:这幅只署姓名而不落年款的自画像,可能是最能体现沙耆晚年风格的作品。每个内行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向这幅精彩绝伦的作品发出赞叹,这几乎集合了现代派艺术中所有优秀的品质,却没有丝毫的拼凑之感。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料对这幅自画像作一些必要的心理分析--这可能正是这幅作品最有意义的课题。在此,只是想对画家的艺术手法,作一些感性的描述。如此富有生气和光线魅力的画面,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是一幅阳光下的即兴写生。头部的阴影部分,在稀薄的颜料和飞白般笔触的描绘下,显得格外透明。在红色背景的衬托下,它那土黄色的基调,没有忘记色彩与构图的平衡,不正是凡·高伟大之处吗?在背景上,左侧的绿色和右侧构成了一组强烈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在人物的脸部又得到了呼应,这便是那耳朵的红色和下巴的绿色,只不过是它们的方位正好与背景相反。这种大胆的对比和细心的平衡,不正是马蒂斯艺术的精湛之处吗?更令人赞叹的是,画家对黑色的卓越运用。在一些早期印象派画家的调色板上,黑色是不存在的。我们还知道,黑色一度令雷诺阿感到困惑、但最终又将其称之为"色中皇后",在沙耆这幅绚丽的自画像中,这位"色中皇后"几乎走遍了每个角落。沙耆不仅在衣服的暗部以及头发、眉毛、眼睛这些后期印象派画家通常使用黑色的地方使用了它,他甚至用它来描绘阴影中的皮肤,并使这位"色中皇后"在白色陪伴下,焕发出其它色彩无法企及的银器般的光泽(这种效果在头发上尤其显著)。我们甚至断想,沙耆原本就是用黑色来起轮廓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幅画真正达到了拉斯金对一个伟大画家的最高期望--"使色彩在笔触的内部颤动起来",不过,这幅画的精彩之处还在于,画家正是在拉斯金认为不该留下的"空白"里,做出了诱人的文章。我们看到,沙耆并没有用颜料把所有白色的画底覆盖住,而是巧妙地将这种空白转化成画面上最响亮的一种色彩。当然,这幅自画像还有其它许多值得我们赞叹的地方。例如,它将响亮饱满的色彩和强有力的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这是在印象派画家看来就像"鱼与熊掌"那样地不可兼得的。塞尚为之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沙耆也自有建树。这幅自画像的色彩固然使人目眩,但它那圆浑、厚重的造型,更令人钦仰,再例如这幅油画中存在着不少就像我们前面谈到的素描中的那种魅力。从某些局部看,这幅画有许多"错误"的地方(如镜子左侧的那块灰色),但从整体上看,它们却没有丝毫的不妥,我们很难想象还有其它什么"正确"的色彩可以去取代它们。这是一种和谐的"错误",一种能给整个画面带来生气的"错误"。印象派大师鲍纳尔就说过这样的话:绘画中的这种"错误"给画面带来的效果,就像音乐中的和声一样,给人以一种厚重和深邃的感觉。(载《新美术》1998年第4期) 

背景资料:范景中在《浪漫对古典--沙耆的早期绘画和晚期绘画》一文(《二十世纪最传奇画家--沙耆绘画学术研讨会文集》,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油画学会编辑)中说: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这一时期的几幅作品,就不难发现,色彩的表现力确实已成了沙耆思考的主要内容。在这些画上,红色、黑色和蓝色得到了一再的发挥,而且使用得如此激动人心,甚至使人想起了波德莱尔[Baudelaire]用词语所做出的那种色彩组合,例如:"黑色的夜晚,红色的黎明";"黑色的空无,血色的残阳"等等。我们有时不免怀疑,沙耆可能读过这些诗句。也许,是凡高[Van Gogh]所谓的"要用蓝色和红色表现人类的恐惧心理",或"色彩能暗示某种具有热情气质的激动"之类的宣称,涌上他的心头,使他对色彩进行了如此 深入的思考。

【图像属性】 油画

【尺寸】         52x42.5 cm

【年代】         1994年

【现存】         私家收藏

【款识】         沙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