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人体习作(背面)
【评析】 女人体稳定的姿态与背景中动势夸张的石膏人像、地上的金属静物,交代出画面所取用的是典型的学院画室。严谨的构图,沉着的色调,流畅而又稳健的笔触,圆浑而坚实的造型,这一切都表明沙耆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这样的环境中敏行不怠所磨砺出来的深厚写实功力。事实上,从这里我们不仅也可以看到导师巴斯蒂昂艺术风格,也可以看到巴斯蒂昂的敬仰者库尔贝的风格。全山石在1983年5月23日的沙耆画展座谈会上这样说:"看了沙耆的画展,我很高兴,我作为一个宁波人,作为同乡,为沙耆而感到自傲。……画展的反映很好,画有强烈的比利时画派的特点,与吴作人先生作品的表现有许多接近的地方。从现在仅有两张人体看得出,他在学生时代是很优秀的,基本功非常扎实,造型、色彩都非常好,他喜欢用大笔,很概括,在以后的作品中更概括、更集中,更写意,现在看来艺术技巧很高。从美术学院的角度来说,从现在学生的水平来看,与沙老的当时的水平有很大差距。现在的学生自己也是这样说。他的用色比较喜欢接近的、和谐的,这是比利时学派的特色。这些画经修复后,更显示出他在用色上浓郁的特点,这种风格在今天看来还是很新,当然在当时也是比较先进的。" 背景资料:范景中在《浪漫对古典--沙耆的早期绘画和晚期绘画》一文(《沙耆研究论文集》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中说:"古典主义的哲学强调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强调概念、理式或Idea的主导地位,强调分析和推理的力量,而把现象和体验推到了真实世界的边缘。这反映在绘画上即是强调素描[dessin],认为素描才是真正的图画[tableau],认为只有线条才能再现物体的范围[I'1etendu],使绘画得以成立,而色彩不过是表面的装饰[ornement]而已。这种古典主义的重素描、轻色彩的艺术观在瓦萨里[Giorgio Vassari, 1511一1574]的《名人传》[Le Viie]里就得到了强调,在那部著名的书中,他用这种观点评论了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这种态度影响了17世纪的普森派[Poussinistes]和鲁本斯派[Rubenistes]的争论,并传递到19世纪的安洛尔派和德拉克洛瓦[Delacroix]派的对立,甚至沃尔夫林[H.wo1fflin]的线描性[linear]和彩绘性[ma1erisch]的概念也似乎渊源于此。了解了这种传统,我门便可以对沙耆的早期绘画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他的绘画虽然不时地闪现出色彩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基本被压抑了,因此他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古典主义压抑了浪漫主义。"
【图像属性】 布面油画
【尺寸】 198.4x127.8 cm
【年代】 1942年
【现存】 浙江省博物馆
【款识】 沙耆 九五 五